北京锦绣发商贸有限公司

沈从文命理分析 沈从文:死时寂然无人知晓,一生为住房困扰,临终一句遗言对不起

发布时间:2024-11-24 17:11:56

沈从文:死时寂然无人知晓,一生为住房困扰,临终一句遗言对不起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张充和为沈从文先生所撰之句,便是这十六个字,写尽了沈从文先生的一生、道尽了沈从文先生的为人,这十六个字永远的刻在了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上,但可悲的是,沈先生这艰苦的一生,也只在死后得来了这十六个字的称颂。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在当今看来,这八个字,沈从文先生当之无愧,他确确实实乃文曲星下凡,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性。当世之人谈起文学,永远都绕不开沈从文这个名字。沈从文先生的 文学作品《边城》 、《湘西》、《从文自传》 等,在国内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沈从文先生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 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其故居更是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 ,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但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去世之时竟是寂然无人知晓 ,未曾在文学界或是新闻领域掀起任何一丝波澜。《沈从文的后半生》 中,作者张新颖曾写道:“沈从文去世了,国内的新闻却奇异地没有声音。…… 巴金在家里一连几天翻看上海和北京的报纸,找不到老友的名字。

直到十八日,新华社才发了简单的报道。”从张新颖这廖廖几笔便可看出沈先生去世时走的有多么寂然。当今文学界不可撼动的存在,在当年离开这个世界时,竟只如一颗小小的石子丢进湖里引起的一点波澜。沈从文先生死时寂然无人知晓,死后多年却成为国民作家,造成沈从文先生名气如此大起大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沈从文先生出身平凡,因经济困难 ,小学毕业之后便戎装加身。四年之后,沈从文脱下军装 ,来到了北京。湘西出身的沈从文先生,来到北京这座极具文化烙印的城市,必然是渴望上大学,接触更多文学。可是沈从文先生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只好在北京大学旁听。

但此后的十多年里,沈从文先生对文学创作一直有极高的热情,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48年沈从文先生完成了《边城》 ,达到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但谁曾想,这一年也是沈从文先生命运和事业的分界线。

1948年,沈从文先生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甚至被郭沫若批判为“桃色作家” 。沈先生遭受着巨大的政治压迫,曾一度自杀,而这巨大的压力也使他不得不放弃文学创作,从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成为博物馆的副研究员。

在没有经历风波、进入历史博物馆之前,沈从文住在故宫边上的中老胡同32号。这里过去是一个贵族宅邸。沈龙朱说:“中老胡同32号是个很大的院子,是清朝瑾妃、珍妃的娘家。”

贵族宅邸,必定是清幽曲径,沈先生一家生活在此,一生为住房困扰 。而沈从文先生被批判打到之后,生活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入不敷出的工资,生活环境也发生巨大改变,更可怕的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政治上的恐惧与压迫,这对沈从文先生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事实上,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代,受到迫害的远远不止沈从文先生。在文学界同样出名的老舍先生,郭沫若等,也处于被批判的恐惧之中。但沈从文先生“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的性格,让他注定无法“变通” ,而他也因此受到了强烈的批判。

在巨大的恐惧之中,沈从文先生连活着都是痛苦,他的创作激情更是早已被苦难所磨灭,这样一个文学巨匠只能一点点消逝在那个年代。在当今看来,沈从文先生当年所遭受的一切,不止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他是沉醉于人性之美 的沈从文,是永远对生命有所思考的沈从文,但却在那个时代里被迫害,被遗忘,这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身处于那个时代,沈从文先生所遭受的这一切似乎都是无可奈何的,一位巨匠在一个悲哀的时代里慢慢消逝,直到死去都寂然无人知晓,当今看来,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好在沈先生并没有被永远的遗忘,这份悲哀并没有成为永恒的悲剧。但事实上,沈从文先生能够被记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方汉学界。

夏志清 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着重分析了沈从文先生的文学语言,肯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上的价值,这让沈从文先生没有真正永远被大陆和台湾遗忘。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内地才逐渐重视起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开始了对沈从文先生文学作品的研究。

在这几十年的探索之中,沈先生的文学作品广为传播,而他的思想与精神也逐渐深入人心。三十多年来,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从边缘走入中心,当初那个死时寂然无人知晓 的沈从文先生已然成了国民作家, 成了中国文学界不可忽视的存在。

但这一切都已经与沈从文先生无关。正如沈先生自己所说:“眼泪是假的,悲哀是真的,一千年以后没有你也没有我 。”无论当今沈先生在中国文学界掀起了多大的波浪,无论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发生了如何巨大的变化,沈先生本人都已无从知晓,正如他走时那般,寂然无人知晓。

今人或许会感叹沈先生在世之时受过太多苦难折磨,或许会遗憾没能在他在世之时领悟他的伟大,也或许会猜测沈先生是否也曾怨恨过世人与时代。但事实上,沈从文先生能成为如今被不断称颂的存在,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坚韧的性格 。如同沈先生的作品一般,那么贴近最朴素最艰苦的生活,却又时刻透露着人性的美好。

沈先生有的是骨子里的浪漫,哪怕在苦难的一生结束时,也只为自己的妻子留下一句对不起。 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那个年代的悲哀让我们失去了沈先生在文学上更多的奉献,但或许也正是这番经历,成就了如今值得被永远铭记的沈从文先生。

文/映真

沈从文的一生——“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导语:沈从文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他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是我国服饰史学科的奠基人。其代表作《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可是这位大师却是民国文人中学历最低的一位,沈从文先生只受过小学教育,未上过大学,却因文学成就卓著而登上高校的讲台,晚年又成了文物专家;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一生命运多舛,却又以斗士的顽强精神为文学做出了了不起的奉献。

仔细审读沈从文先生的一生,会发现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出生于湘西大山里的乡下人,小学文化走上西南联大的讲台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西部的凤凰县,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小县城。

1915年,沈从文从私塾进入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又转入文昌阁小学。沈从文幼年的时候很是顽皮,常常因逃课去看木偶戏被老师处罚。因家境贫寒,在他十五岁那年,不得不加入了一个剿匪队伍,过了“五年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此时的他仅有小学文凭。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想上大学,但却因为小学文凭,达不到进入大学读书的条件,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他一边旁听,一边从事文学创作,起初的稿件几乎石沉大海,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1924年,沈从文终于迎来命运的转折,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及《现代评论》上发表。4年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1929年,在朋友徐志摩的推荐下,到位于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担任教师。虽然第一次授课出了丑,面对学生紧张得足有10分钟讲不出话来,只能在黑板上写下: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校长胡适知道后,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就是成功”

沈从文先后在武汉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国文系执教。后来,跟随杨振声回到北平,接受教育部的聘请,负责编写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春天,杨振声向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推荐了沈从文。1939年6月27日,沈从文正式成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学系副教授,月薪为280元,1943年7月22日,升为教授,月薪360元,只有小学文凭的他成为了西南联大(由当时中国最好的3所大学联合兴办,在教学方面属于顶尖水平)的教授。

“癞蛤蟆”凭借500封情书赢得了“天鹅肉”

在第一次课程上,台上是“乡下人”沈从文,台下坐着“名门之子”张兆和,张家原籍安徽合肥,是清末显赫的大家族。其曾祖父是淮军的第二号人物,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在合肥老家有良田万顷,每年就有10万担租,可谓当地豪门。其父张武龄,又名张冀牗,民国有名的教育家。

外号“黑牡丹”的张兆和长相俊美,才华横溢,还是校运会女子全能冠军,公认的“校花”,这样的张兆和看不上土包子一样的沈从文。一次操场偶遇,张兆和飘逸的气质,一下子打动了沈从文。于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沈从文给张兆和的情书上开门见山地说。

张兆和将追求者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沈从文也成为了其中一员,二姐张允和取笑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沈从文对张兆和展开了热情的追求,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写下了许多旷古流传的情诗。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面对一封封沈从文的信,张兆和选择了沉默,痴情的沈从文在这段爱恋中是卑微的,说“爱情本就令人卑微”。他自称自己为乡下人,只愿作她的奴隶。

“爱情使男人变成了傻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奴隶。不过,有幸碰到让你甘心做奴隶的女人,你也就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做奴隶算什么,就算是做牛做马,被五马分尸,大卸八块,你也应该是豁出去的!”

沈从文近乎疯狂的狂热让张兆和感到不安,便拿着沈从文的情书找到校长胡适,要求沈从文老师停止冲动之举,胡适有心撮合,说:沈从文是那样顽固地爱你,张兆和反驳道:我顽固地不爱他。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四年的时光里,张兆和几乎每日都能读到沈从文的信。一个男人,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仍然不改思慕之意,写了将近500封的情书,让张兆和觉得“可怜又可敬”。四年后,张兆和在日记中写道:“他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我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内心,终于动摇了。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正式与张兆和结婚,才子终于娶到了佳人。我们暂且不论他们婚后的生活,至少曾经他努力了,也成功了。

死前被冷落的巨匠,死后重于泰山

沈从文一生不懂政治,新中国前,他坚持: 作家不介入‘分合不定的政治’,不加入‘反动’或‘进步’的文学集团。”1948年,沈从文先生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郭沫若甚至在香港公开发文,斥责沈从文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

沈从文的家人也不理解他这一做法,妻子热烈地献身于“新中国建设”,连读初中的儿子都疑惑他为什么“老不进步”。张兆和回忆说:“那时,我们都觉得他落后,觉得他的苦闷没有道理。”他曾经两度试图自杀,获救后,沈从文一直住在一个精神病院疗养。

《沈从文的后半生》中有他在革命大学改造时的一段话:

“天已接近黄昏,天云如焚如烧,十分美观。我如同浮在这种笑语呼声中,一切如三十年前在军营中光景。生命封锁在躯壳里,一切隔离着,生命的火在沉默里燃烧,慢慢熄灭。搁下笔来快有两年了,在手中已完全失去意义。国家新生,个人如此萎悴,很离奇。”

1949年,沈从文弃笔,躲进了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开始研究文物,历时15年,完成鸿篇巨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直到1983年,沈从文先生突患脑血栓后,才停止研究工作。

1988年5月10日,86岁的沈从文离世。但是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去世之时竟是寂然的,未曾在文学界或是新闻领域掀起任何一丝波澜。《沈从文的后半生》中,作者张新颖曾写道:“沈从文去世了,国内的新闻却奇异地没有声音。五月十三日,中新社电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地发了条消息,十四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用了这个消息;十四日《文艺报》出现了五十个字的报道。十六日,上海《新民晚报》编发了一篇报道——根据的是香港消息;十七日,《新民晚报》刊出林放——著名报人赵超构——的文章《迟发的讣文》,表达对新闻‘秘不发丧’的强烈质疑。巴金在家里一连几天翻看上海和北京的报纸,找不到老友的名字。直到十八日,新华社才发了简单的报道。”

中国内地对沈从文先生的重视是在改革开放后,张新颖的著作《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道尽了沈从文的一生。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颁发给沈从文,只是那时候沈先生已经去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最重要的评审之一马跃然曾说:

“虽然沈从文从 1949年以后没有写过任何小说,但是我认为,如果评中国作家谁有资格得诺贝尔奖,沈从文是应该排第一的。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总结

从“乡下人”到“文学大师”,从“第一次上课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到“深受学生爱戴”,从“晚年遭受打击,抑郁自杀”到“晚年转行,创下文物研究著作”,沈从文先生用他的文学底蕴向我诠释着不屈。

沈从文的墓位于沱江畔的听涛山。墓碑背面是沈从文妻妹张充和的撰联: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相关问答

上是绿叶红花桥全诗?

出自:《致张兆和情书》意思是: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拓展资料:沈从...

沈从文 的命运是如何改变的?

沈从文其人的命运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的!并且其人虽有从军经历,但是以知识改变的命运,确确实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人!勤勉,奋进的经历可供大家参考!其...沈...

沈从文 生平及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沈...

建国后, 沈从文 为什么没和胡适一起走?

沈从文与张充和在苏州九如巷合影(1930年代)但是他最终选择留下。他有他的打算。1947年冬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1948年12月14日,北大校长胡适匆匆告别了北大,离...

沈从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 许艾可 的回答 - 懂得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

边城 沈从文 讲的什么故事?

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

怎么理解边城标题 - 宝瑞斯 的回答 - 懂得

第10至16期(3月12日至4月23日),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1943年9月开明书店出版改订本。《沈从文全集》据开明书店改订本编人。边城”写的是湘西...

中“爷爷”所说的向翠翠求婚的两种方式.(2)、 沈从文 《边城...

[最佳回答]1,一种是走车路,就是婚姻由家长作主,请了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一种是走马路,就是婚姻由小伙子自己作主,那就为姑娘唱三年六个月歌.23大儿子天宝走...

沈从文 湘西题材小说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一、沈从文其人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关于...

沈从文 晚年为何放弃了写作?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笔下的湘西美的令人窒息,他的作品醉心于人性之美的发现,充满了对人生隐忧的哲学思考,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个巅...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