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腹子命理 丈夫意外去世,女子决意生下遗腹子,算命先生说:福禄双全之兆
丈夫意外去世,女子决意生下遗腹子,算命先生说:福禄双全之兆
在我的老家,那个偏僻的村庄,有个叫玲子的女孩,20岁那年就和邻居王强结婚了,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可以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非常好,两个人结婚以后在家搞起了养殖,辛辛苦苦的干了两年,也攒了不少钱,成了村里的富裕户,让乡亲们羡慕不已。
谁成想,天有不测风云,结婚的第三个年头,一个夏天强子去水库捞鱼竟然溺水而亡。玲子伤心欲绝,整日以泪洗面,难以接受这个痛心的事实,亲友们轮换着陪了一段时间才稍有振作。
可是她发现自己经常恶心,一检查竟然怀孕了,她又惊又喜,自己有了老公的骨肉,以后再也不孤单了。好多亲人都劝她打掉孩子,一个女人独自抚养孩子很艰辛,可是她执意生下了孩子,是个男孩,取名王扬。
有了儿子之后,玲子成了一个坚强的母亲,她继续养猪,每天起早辛苦贪黑的劳作,丝毫不比男人差,累得又黑又瘦,村里的乡亲们看在眼里,又敬佩又心疼,大家自发的经常帮玲子干活,让玲子的心里时常觉得温暖和感动。
一天,玲子去庙里给孩子祈福,正巧碰上有算命先生,看看围观的人都说这个自号“十八子命理”的先生算的准,她就动心了,凑了过去。先生听玲子报完生辰八字,缓缓开口道:“缘主面相昏暗,有丧夫之兆”。玲子点点头告诉先生自己爱人已经去世,先生接着说:“缘主八字还不错,主儿女富足孝顺,老年生活必当安稳,而且还有再婚之相。”先生的话给了玲子很多鼓励和希望。
转眼王扬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玲子把猪舍转卖了,在城里租了房子,一边打工一边陪读。
王扬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妈妈的辛劳他看在眼里,学习特别努力,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就在城里工作,两年以后,当了部门领导,在市里买了房子,给妈妈接到市里定居,玲子过起了城里老太太的生活,穿着鲜艳的衣服,每天逛超市、商场、跳广场舞,日子过得安暖富足,非常的惬意。
一年后,玲子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任丈夫老宋。老宋是个退休教师,说话彬彬有礼,为人坦诚谦和,妻子去世多年,为了孩子一直未娶。儿女们都成家了,都劝说父亲找个老伴,互相温暖和陪伴。
宋老师正好和玲子是邻居,一来二去两个人熟悉了,接触多了有了感情,在儿女们的祝福中走到了一起。结婚那天,玲子穿上了洁白的婚纱,宋老师西装革履,气宇轩昂,彼此深情凝望,笑容绽放在两人脸上。
每年夏天,玲子的儿子都开车带着妈妈和继父回老家转转,还给家家户户都带一些礼物,感谢乡亲们当年对娘俩的帮助。
乡亲们常常说:“玲子的孩子生下来是生对了,给她带来福报啊!”
邵阳市宝庆古城墙名人雕塑刘坤一,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湖南新宁刘氏三大族之一,他的父亲名为刘孔濬是曾国藩都推崇的新宁县夫夷江岸德高望重的三位老人之一 。这夫夷三老分别是江忠源的父亲江上景(义士) ,刘长佑的父亲刘时华(善人) ,刘坤一的父亲刘孔濬(孝子) ,以孝闻名,44岁时生贵子刘坤一。
刘孔濬是一个遗腹子 ,他有兄长,可他却独力赡养母亲,他12岁就给人家抄写书文,15岁就当了私塾教师,他一生以教书为业,没有田产也没有商铺,只分得几间旧屋。虽然家境贫寒,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始终不变,自古孝顺别论,行孝易,守顺难,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要是父母明明不对,却要顺从他们的意志,放弃自己的幸福,确实是太难了。十八岁娶过一个妻子,可是母亲不喜欢就把她休了,他每次回到家中,必定先到母亲房中与母亲说一些有趣之事,逗得母亲哈哈大笑,然后再回房就寝,直到母亲85岁寿终正寝,他才又结婚生子,那时他已经44岁了。
因为家境贫寒,刘坤一小时候帮地主放牛,有一次,因贪玩迷失方向,走了好久也没找到回家的路,却走入到了崀lang山峡谷里,看见有一凉亭,便进去休息了会儿,不知不觉睡着了。梦中刘坤一看见有个银丝白发长胡子的老人,过了亭子往前走,刘坤一也跟了过去。走不远便上了一个石拱桥,走上桥面,老人忽然转身问刘坤一为何跟着他,刘坤一慌忙行礼说,看见老先生独自行走怕有闪失,老人笑着说,小小年纪宅心仁厚的,难得咱们有缘,希望你未来能造福百姓,说完老人嘴里念了一首诗:“千里来龙到石田,一对蜡烛照青天;谁人葬得此冢地,世世代代出状元 。”便消失不见了。
刘坤一着急之下,却从梦中惊醒,又沿梦中道路行走,便见一石拱桥,竟和梦中的一模一样,惊讶万分。回到家中后,便与父亲刘孔濬说与此事,刘孔濬啧啧称奇,连说刘坤一一定是遇到了神仙指引。不久,刘坤一祖母去世了,被刘坤一父子藏在了崀lang山石田蜡烛峰 之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孔濬一心想把刘坤一培养成一个状元,但是刘坤一却无心科举,当时湘军给的军饷非常丰厚,也能博取功名,但是刘孔濬就是不同意,认为那是在刀锋上求富贵,太危险了。直到刘坤一2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太平军也打到了新宁,在刘长佑的劝说下,刘坤一最终投笔从戎,开启了开挂一般的人生。后来刘坤一位极人臣、衣锦还乡后,还将自己梦中遇见神仙的这座石桥和凉亭改名为遇仙桥和遇仙亭 。
邵阳市宝庆古城墙名人雕塑刘坤一
刘坤一生于1830年1月21日,卒于1902年10月6日,
清道光十年(1830年)生于宝庆府(今邵阳市)新宁县城富裕人家“光厚堂” 。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长大成人后,遇事沉着,思维敏捷,才气横溢,闻名乡里。师从新宁县清朝第一位举人江忠源。湘军真正鼻祖,创立“楚勇”镇压太平天国,三年升任巡抚,后在安徽庐州(合肥)自杀殉职的江忠源。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9岁的刘坤一经县试补为廪生 (秀才中的佼佼者,朝廷供给粮米)。新宁县爆发李源发农民起义 时,刘坤一就提议组织训练乡勇镇压,得到江忠源、刘长佑高度认可和付诸行动。可以说,中国近代湘军诞生,刘坤一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参谋长”作用。刘坤一比江忠源小18岁,比另一位新宁同乡、湘军大佬刘长佑小12岁。三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因有同乡、师生和本家关系,所以往来非常密切。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江忠源奉命率500新宁兵赴广西镇压,刘坤一和刘长佑继续在老家组织练兵 。他们研究了原来绿营官兵的“束伍”编制和“练技”方法的利弊,效仿戚继光的“束伍练技法”,把所募1000余名乡勇分为3营,每营360人,各营下设哨,每哨下设4队,择用族中干练子弟担任哨长、队长,逐层管辖,严格训练。由于宗族关系加上同乡同井观念,使新宁兵具有绿营官兵和八旗兵无法比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7万人围困桂林城,刘坤一协助江忠源、刘长佑统领乡勇驰援桂林。这是新宁兵第一次作为一支独立援军出省作战,取名“楚勇”。在著名的蓑衣渡战役中,刘坤一作为营务总管 ,负责在蓑衣渡 河床上布置暗木桩等障碍物设伏,为江忠源、刘长佑指挥楚勇狙击太平军、炸死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立下功劳。
咸丰四年(1854年),刘坤一正式加入湘军(楚勇) 。这 一年,江忠源在安徽巡抚任上镇守庐州(安徽合肥),被太平军破城后自杀殉职,刘长佑接替他成为“楚勇”的统帅 。相比江忠源、刘长佑在老家练兵时已是举人和拔贡,刘坤一只是一位廪生,起点较低,但他在正式加入湘军(楚勇)后却一路低开高走,不断立下战功,开启火箭般的擢升速度。
咸丰五年(1855年),刘坤一跟随刘长佑攻克茶陵、郴州、桂阳、宜章等地,由廪生升为教谕 。
1856年湖南巡抚骆秉章派刘长佑率师援救江西,刘长佑令刘坤一自领一营出征。这是刘坤一第一次独当一面带兵打仗,在进取芦溪、宣风镇等战争中接连获胜,之后收复袁州(今江西宜春),经刘长佑举荐,官拜直隶州知州 ,获赐花翎。
咸丰七年(1857年),刘坤一率军攻克临江(今属江西省,清末辖清江、新淦、新喻、峡江共4县),被擢升为临江知府 。
27岁,丁巳年二月,刘长佑部被西征的石达开击溃于袁州太平墟,绝望的刘长佑,下马拿刀,准备自尽,刘坤一及时阻止住了这个轻生的族侄兼领导,最后等到了江忠义率部救援,才挽回颓势。后来随刘长佑退往分宜,收集溃卒,重新振作。在恢复军力后,在八月再度抵达太平墟附近,乘石达开部“营垒未定”之时,联合各军全力进攻,取得大胜。
咸丰八年(1858年),刘长佑因病暂时隐退,将所部交刘坤一统领 ,刘坤一迎来全面统帅“楚勇”的机会。当年他同道员萧启江渡赣江,大败太平军,乘势收取抚州,连克建昌,升为道员 。
28岁,刘长佑因病归家,所部交由刘坤一代领,萧启江则自立为一军。同年夏,病愈的刘长佑回到前线,屯驻建昌,接连在新城、金谿击败太平军,使其逃入福建境内。于是江西“边境肃清”,随族侄刘长佑转战赣、湘、桂等地,追击石达开,扑灭大成国,因功累升为广西布政使。
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进攻湖南,刘坤一回援,解除永州、新宁之围,再加盐运使 官衔。太平军往广西方向转移时,刘坤一跟随刘长佑追击,收复柳州,事后加布政使衔 (35岁,乙丑年,从二品,类似今天主管财政、民政的副省长,是清朝历史上除了年羹尧、尹继善之外最年轻的省部级二品大员。)。
36岁丙寅年,配合左宗棠追歼太平军余部于广东嘉应,刘坤一也因此被清廷赏赐了头品顶戴。从1854年以廪生身份加入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到1859年加布政使衔,刘坤一仅用五年时间,由没有任何职务的秀才升任省级干部,打破了晚清官场的升迁纪录。
咸丰十一年(1861年),刘坤一在浔州(今广西桂平)围剿太平军,“以按察使记名”。之后领兵在湖南伏击石达开 部队,使其逃入贵州,以功授广东按察使 (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今省政法委书记)。
同治三年(1864年),刘坤一平定浔州之乱后,被清廷赐号为“硕勇巴图鲁 (“巴图鲁”为满语中“英雄”“勇士”一词音译)”,
同治四年(1865年) 升为江西巡抚 (正二品,类似今天的省委书记)。至此,刘坤一仅用十年时间,使自己由一个不包分配工作的大学生(秀才)登上“省委书记”(巡抚)高位。放眼整个清朝,刘坤一的擢升速度无人可比。人们常津津乐道曾国藩考上进士后官运亨通,“十年七迁”,由普通京官升为礼部侍郎(从二品),但对比刘坤一“十年由秀才升为巡抚”,35岁成为主管一省的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
同治六年(1867年) 42岁,左都御史、南昌人胡家玉上疏弹劾,刘坤一也奏称胡家玉积欠漕粮,并多次干预地方政务。同治帝下诏同时斥责二人,其中刘坤一因未事先上奏实情,被“降三级调用”。朝廷加恩后,改为革职留任,降三品顶戴。不久又被恢复官衔.
光绪元年(1875年),刘坤一升任两广总督。 次年(1876年,44岁)调任两江总督 。从此时开始,一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这26年里,中间除了因父母去世回家守孝和甲午战争奉诏北上主持军务的时间,刘坤一多数时间都坐在两江总督的位置上。
光绪六年(1881年),六月,51岁,张之洞等弹劾刘坤一,说他有不良嗜好(指抽鸦片),贪图享乐,广纳妻妾;沿江所修炮台多不可用;精神萎靡,不能办公等。腊月刘坤一被免职,自此开始了乡居生活,56岁的时候,刘坤一的继母也病逝了,兼丁忧守孝的时间,一共离开政坛九年的时间,这期间他参与纂修了新宁县志。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甲午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刘坤一以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关内外陆军 。但各部派系复杂,诸将素不相习,导致刘坤一无力掌控前线战事。最终清军在辽河全军溃败。此后他仍主战,反对和议。战后仍回任两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0岁的时候,被清廷复授两江总督,61岁的时候,又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发展南洋海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0月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刘坤一一生做督抚的时间有近37年 ,放眼整个晚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刘坤一的权力达到顶峰 。因为李鸿章的淮军一败涂地,湘军宿将大多数去世,清廷授权他节制关内外诸军的权力,掌握当时的湘军、淮军、绿营、八旗所有兵力,因此,刘坤一也就成了事实上的湘军后期统帅,其实际权势甚至超过巅峰期的曾国藩、左宗棠等前辈。
在他65岁在“公车上书”事件发生后,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兴起,维新派企图拉拢手握一方军政大权、政治上又倾向帝党的刘坤一,但刘坤一对帝后的忠心并无二致。在帝后党争中,他更加亲近帝党领袖翁同龢,并对后党的一意求和妥协以及帝党未握实权的境况甚为担优。待他回到江南主政后,与翁同龢书信往来频繁,翁同龢的门生故旧以及倾向于帝党的江南绅商大都与刘坤一关系甚密,使江南各省成为帝党最为活跃的地区。但在百日维新的过程中,刘坤一对维新派的“平等”“民权”等主张不感兴趣,于光绪帝接二连三的变法诏令,也只是“可行行之”,“可办办之”的消极态度。
在他68岁戊戌政变发生后,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光绪帝被囚。此时,刘坤一却连呈了多道后党不愿闻而帝党又不敢言的奏折,一面汇报江南变法的情形,一面请求继续变法。而慈禧太后等认为光绪帝威胁过大,图谋将其废黜或以治病为由将光绪毒死,改立大阿哥溥儁jun。一年后,帝党和维新派朝不保夕,朝廷上下噤不敢声,刘坤一发出《奏国事乞退疏》之急电,再次警告慈禧“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并指出应该防止列强借机干涉。
70岁二月,刘坤一抵京面奏慈禧,希望能保住光绪。退出后,又权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不要擅行废立。加之这时社会上形成了相当声势的营救光绪帝的运动,英、法等国也派人进宫“问疾”,并在报纸上大造奥论,干涉慈禧废立之谋。最终在列强的外交和军事干预下,慈溪废黜和暗害光绪帝的计划终未实现。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力也主攻剿义和团,反对与八国联军作战。八国联军侵华后,参与“东南互保”,有着“东南半壁,擎天一柱 ”的美誉。
刘坤一71岁的时候,与张之洞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设立陆海军士官学校及大学校,设立军衔制,罢武举,裁绿营等主张,多为清廷采纳,成为清末新政的蓝本。但或许是因为抽大烟的缘故,刘坤一素来多病,被同僚戏称为卧治江南,身体每况愈下的他最终也在72岁的时候病逝了 。
刘坤一道德操守理论文章气度远不及曾国藩,功勋胆略不及左宗棠,军政练兵之能不及胡林翼。他的优点是性格沉稳,能稳定人心 。胡林翼是湘军统帅中去世最早的,1861就去世了;1872年曾国藩也去世;1885年东南柱石的左宗棠去世;1890年,曾国荃也去世。自曾国藩1861年得以出任两江总督后,湘军就将两江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来经营,进则控制东南,退则固守两江,而且势力已深。历任两江总督几乎只能从湘军中选择,唯一一个不是从湘军中选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任职不足两年,在1870年被刺客张汶祥重伤而死,这个马新贻有个亲信就是袁宝庆,而袁宝庆就是袁世凯过继后的继父。被调来审讯刺马案的南京漕运总督张之万在路上拉屎的时候都吓得让两百士兵团团围住,以防也发生不测。
在曾胡左和曾国荃去世,李鸿章另立淮军之后,两江总督只能由刘坤一来接任才能稳定人心,以维持两江财富重地的安定。刘坤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充当湘系势力的代言人,将两江地区经营成湘军余部的巢穴。刘坤一任上,两江和湘军的洋务事业几乎没有多大的进展,成效远不如李鸿章的北洋和张之洞的湖广。刘坤一坐镇两江十余年,也是整个湘军势力大滑坡的时代。李鸿章的淮系倒台后,有袁世凯继承并开创了北洋集团。而刘坤一之后,湘军没有接替者,也没有开创者,湘军在两江也没有了自己的实力。
刘坤一的最大功劳和最出名的事估计就是反对慈禧立储和东南互保 。刘坤一没有如李鸿章、张之洞的进取精神,对洋务的兴趣不仅不如李鸿章、张之洞,甚至也不如前辈曾国荃和左宗棠。 但是他总体上还是一个洋务派,不同于顽固派和保守派,只是在行事风格上不如李鸿章、张之洞以及后来的袁世凯那样,属于更加稳重的渐进式的改革。他的作用最主要是在于稳定人心,平衡李鸿章的淮系和张之洞的湖广集团。 不过两江区域在刘坤一任内一直保持着稳定,当地也一直在进行着渐进式的发展,这方面刘坤一还是功不可没的。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0月,刘坤一去世后,东南名绅张春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吕端大事不糊涂,东南半壁,五年之间,太保幸在;诸葛一生唯谨慎,咸同两朝,众贤之后,新宁有光 ”。有意思的是,清廷也给他谥号“忠诚 ”,追赠一等男爵、太傅。
他早年思想保守 ,在任江西巡抚时,对西方先进文化科技持排斥态度,在江西任内,刘坤一作风保守,认为社会之富强源于典章制度的优良,抄袭西方技术不如“自力更生”,对于当时正兴起方兴未艾的洋务运动则表现的意兴阑珊。对洋务运动的支持有限,在署两江总督及两广总督任内期间整顿治安,主要精力放在稳定社会秩序上,采取了清剿哥老会及海盗、禁赌、查办招商局贪污、精简地方部队以节省军费等措施。当然在发展海运、支持江南制造局造舰及提议各兵工厂生产专门化也做出了贡献。然而,他又反对采煤及发展铁路。
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等建议清政府修建铁路和电线时,他就给否决了,并在之后长期对问题铁路电线避而不谈,态度冷淡。对外说反对发展铁路的原因是担心铁路会令挑夫和大运河的船家失业,但也可能是考虑到他是因为崀lang山石田蜡烛峰的好风水才有如今的总督之贵,而修建铁路则需要遇山开山,遇水建桥,这是破坏龙脉的做法,所以内心十分抵触。总的来说,刘坤一属于顽固派。
但后面接触多了,思想也开明起来,特别是在任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后,深刻认识到,中国惟有维新变法才有前途。1901年他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著名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前身)就是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发起筹办,由继任的张之洞、魏光焘等人推动落实建立的。
刘坤一第一次提拔袁世凯 是在甲午战争中淮军一败涂地、日寇长驱直入的危难时刻,刘坤一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刘氏奉旨出关督师时,发现在关外前敌营务处做转运工作的袁世凯办事干练稳妥,甚是喜欢,感叹人才难得。《马关条约》签订后,刘坤一立马请求朝廷将自己部下、失职统领革职严惩,同时向朝廷保荐袁世凯接替。
第二次是刘坤一以两江总督之身兼任主持清廷国防工作时 ,当时,在小站练兵的两位主帅胡燏棻、汉纳根辞职。在刘坤一的大力推荐下,光绪正式召见了袁世凯,并把练兵重任交给了袁世凯,使他获得了一次培植亲信的大好机会。刘坤一对袁世凯不仅“扶上马”,而且不断地“送上一程”。他把与张之洞共同缔造的一支洋枪洋炮装备的“自强军”拱手送归袁世凯的麾下;当袁世凯领衔参劾端王、刚毅等人主战误国时,刘坤一又率先署名支持。
参考文献
刘坤一:晚清朝廷的“柱石之臣”
影响近代中国的晚清重臣、洋务主将——刘坤一
用命理打开历史系列之03:刘坤一
湘军后期统帅刘坤一:清末最有实权的总督,血性刚直敢对慈禧说不
《袁世凯与两个邵阳人的恩怨》
相关问答
贾母为什么不太宠溺贾兰呢?这是什么原因呢?重点还是在重孙这个点上。贾母之所以宠爱宝玉,那是因为他衔玉而,命理特别贵气,因此贾府上下都把贾宝玉当成贾府的未来了。贾母宠爱宝玉同样...
历史上隋炀帝皇后萧氏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隋炀帝萧皇后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女性之一,此前网上流传的经历“六味帝皇完”的皇后,就是这位曾经“辅佐”过六位“皇帝”的女子。萧皇后原名不详,史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