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八字命理分析 曾国荃:“五万两不够,我给十万两”,左宗棠:曾国藩不在了
曾国荃:“五万两不够,我给十万两”,左宗棠:曾国藩不在了
1883年,73岁的左宗棠出征福建抗击法军,他向曾国荃要五万两粮饷。曾国荃说:“五万两不够,我给十万两。”同僚却说曾国荃打肿脸充胖子。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73岁的左宗棠被派到福建督军抗击法军。
路过天津的时候,左宗棠倚老卖老向李鸿章讨要粮饷。李鸿章没给,左宗棠感觉很没面子,自嘲道:“人老了,抬杠都不管用了。在天津跟李二抬杠不中用,还得去江南跟曾老九抬杠去。”
曾老九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那时已经当上两江总督。
曾国荃得知左宗棠要来,带着仪仗队亲自到码头迎接。等船登陆,他立马登上船,扶着左宗棠下来。
左宗棠感到特别欣慰,拉着曾国荃的手说:“曾国藩不在了,我就是你的哥哥。”
曾国荃设宴款待左宗棠一行人,把江宁的官员都叫来作陪。酒足饭饱后,曾国荃带着酒意问左宗棠:“今天没听左帅数落我哥,是左帅改性子了,还是因为我在这不好意思啊?”
左宗棠笑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数落你哥哥是改不了的了。只是这天下值得我数落的人也没几个。你看,我就很少说你曾老九的坏话。”
曾国荃说那是自己不够格,然后非要左宗棠给他几句评价。左宗棠拒绝了,反而问曾国荃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曾国荃一本正经地说出了八字自评:“杀人如麻,挥土如金。”
左宗棠一拍大腿:“老九肯说实话,实在令人佩服。”
曾国藩十年征战,曾国荃一直是他的先锋,平江西、克安庆、复金陵。最关键的战,最难攻的城,都是曾国荃打下的。一路攻城掠地,曾国荃也获得了“曾铁桶”的称号。
攻打吉安时,曾国荃不过一万人,前后击败了石达开十余万太平军;攻安庆,曾国荃也只有一万余人,历时一年多,击败陈玉成的十多万人;打金陵时,曾国荃以五万人,历时两年,打败李秀成数十万人。
曾国藩为人清廉,但曾国荃却很爱财。据说每次打了胜仗,他不但纵容手下抢劫钱财,自己也偷运了不少金银财宝送回老家。
曾国荃说自己杀人如麻,挥土如金。但左宗棠对此却另有看法。
他认为杀人如麻并不是坏事,打仗杀敌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法国人欺到头来,更加要杀他个片甲不留。至于花钱如流水,得看钱花在什么地方,用去干什么了。
左宗棠比曾国藩更清廉,他经常把自己的工资都捐出去。对于曾国荃贪财的行为,以往他也没少抨击。
曾国荃本以为这次左宗棠也要狠狠讽刺一番,想不到他轻描淡写地揭过去了,心里感到惊讶。
这时,左宗棠开口道:“我这次到两江来,是要老九你助我一臂之力的,打法国人最缺的就是粮饷,你一定要帮我。”
当时打仗,无论是哪个地方,朝廷都要求两江派兵筹粮饷,两江再有钱,也变得捉襟见肘。曾国荃虽说自己挥金如土,对于派粮饷,也变得谨慎起来。
但对于左宗棠的要求,曾国荃却爽快地说:“为大帅筹粮饷义不容辞,等朝廷协饷一到,我拨过去。”左宗棠却不感激。
他说:“我不要这样的空话,现在去福建,连开拔的粮饷都没着落,老九先拿五万两银子过来。”
曾国荃说:“五万两应该不够,我给大帅凑十万两。”
左宗棠很高兴,称赞曾国荃比曾国藩大气多了。
事后,曾国荃的同僚问他,左宗棠要五万两银子,给他三万就足够了,何必要给十万那么多,那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吗。
曾国荃笑着说,朝廷反正都会要两江凑粮饷,迟早都要给,早给还能让左帅高兴一点。最主要的是,左宗棠以73岁的年龄挂帅出征,让同样在战场过来的曾国荃敬佩不已。
曾国藩的光环太耀眼,很多人自然就忽略了弟弟曾国荃。曾国荃战功显赫,功劳基本归到于曾国藩头上,尽管后来当了两江巡抚,还是生活在曾国藩的阴影下。
其实曾国荃不但战功显赫,为人也豪爽。他见到老年的左宗棠出征,颇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所以对于左宗棠提出要粮饷,才会爽快地答应。
曾国潘的名字有什么讲究?
曾国藩是家里的老大,下面的弟弟妹妹很多,看名字的话,曾国藩下面有曾国璜、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等等,看上去是以“国”字作为行辈,但是在曾国藩出生的时候,父母可能还没考虑过怎么给以后二胎、三胎的孩子取名,所以只是先给曾国藩取了一个乳名,叫宽一,后来取学名,不叫曾国藩,而叫曾子城,后来取字,字居武。
曾子城,字居武。“子城”和“居武”的关联非常巧妙,它们一并出自《孟子》的一句话:“曾子居武城”,意思是“曾子住在武城的时候”。好像话没说完。没错,还有下文,说的是曾子住在武城的时候,越国打了过来,曾子准备出城避难,等等等等。曾子的做法,给儒家人物的人生进退树立了一个榜样。
曾国藩的族谱里边,正好是把家族始祖追溯到曾子身上的,所以用曾子的典故给孩子取名,就已经体现出了良苦用心,更何况在名和字的关联上,把姓也关联了进去:姓曾,名子城,字居武,一共5个字,完全就是“曾子居武城”用到的5个字,只是重新排列组合了一下。
曾子城后来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主考官要他改名,这才改成了曾国藩。从字面理解,“国藩”的意思是“国之藩篱”。如果要在涵义不变的前提下改成现代风格的名字,那么“曾国藩”基本等于“曾卫国”。
巧妙的是,“国”和“藩”连起来有“国之藩篱”的意思,但“国”和“藩”单独看,刚好能和“子”、“城”构成对等关系,这就使得从“子城”改为“国藩”变成了同义词替换。
古人的名字有几个特别常见的字,尤其是“子”和“甫”。这些字用在名字里,并没有实际的涵义,只是对男人的美称而已。
所以,“子城”的“子”可以当成虚字处理,和它对应的“国藩”的“国”在这里其实也是一个虚字,表示行辈。“城”和“藩”的涵义,都是用一圈障碍物把一块地方围起来,保护好。
不知道曾国藩在什么时候把字改成了“伯涵”,但“伯涵”和“子城”、“国藩”都能关联得上,只是关联性不算很强,毕竟名字改来改去的,再照顾关联性就太难了。
“伯涵”的“伯”表示排行,说明他是家里的长子。如果曾国藩是家里的次子,字就不能叫伯涵,只能叫仲涵。“涵”才是表意的字,有“包容”、“包含”的意思。而“城”也好,“藩”也好,都可以看成一种容器,对外有所防御,对内有所包容。
在严格意义上,名是由父亲取的,字是在成人礼上由父亲请来的嘉宾取的,本人既没机会,也没资格给自己取名、取字。但人总有自我标榜的倾向,所以总要想方设法给自己弄一个能让自己满意,而不是让长辈们满意的名字,于是就有了号。
古代的号,很像是今天的网名,不但可以自己取,不受姓氏和字数的限制,还可以不断给自己加小号。一个人能给自己整出好多个号,给后世的读书人平添很多阅读障碍。
曾国藩在这一点上难能可贵,一号走遍天下。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应该就给自己取过号,但具体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在日记里追忆过自己改号的经历,说自己把号改成了涤生,“涤”取的是把从前的脏东西洗干净的意思,“生”取的是袁了凡的一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总结一下,改号“涤生”标志着曾国藩暗下决心,从此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了。
由此可见号的随意性有多大,如果不是曾国藩自己解释,旁人根本读不出涵义和出处。不过就算是曾国藩本人,也把出处搞错了。“从前种种”那番话,出自袁了凡的《了凡四训》,但不是袁了凡讲的,而是云谷禅师告诫袁了凡的。以曾国藩那么谨慎的性格,会在自己的名号出处问题上犯这种错误吗?应该不会,最有可能的缘故是,曾氏家族有祖训“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
曾国藩一生都很认同这个祖训,到处推广,所以,如果自己的号出自一名僧人之口,毕竟有点尴尬。
我们看曾国藩无论取名,取字,取号,完全是书香门第的风格,选字也好,用典也好,普通百姓不可能学得来。
百姓人家也有自己的取名方式,既有很随意的,也有不随意的。在不随意的取名方式里,父母通常会请江湖大师给孩子批个八字,再看看五行里缺什么就在名字里补什么。
相关问答
1878年灾害是不是全球性质的?这场灾害不是全球性的,它发生的面积不算太大,但影响很大,超乎想象。1878年的灾害指的是光绪年间发生中国华北大地上,由旱情引起的自然灾害。它的时间跨度长...
曾国藩七字家训?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后人评价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历经百余年而长盛不衰...
曾国藩在权力巅峰时期,手里佣兵百万,为何不趁此机会直接造反?简单一句话。因为他是曾国藩!曾国藩不是军头,不是军阀,虽然他手握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百万,他也不是军头,也不是军阀!起码他自己不会承认他自己是军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