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鬼门关 中元节什么时候祭祖?不可早,也不可晚,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中元节什么时候祭祖?不可早,也不可晚,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泱泱华夏几千年,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一直以来,人们对祖先留下的礼乐祭祀之说很是看重,尤其是对于几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到如今我们还遵守着该有的规矩。
祭祀,是为孝道所至;礼乐,是以怀念所出。
而提起古人祭祀,在那几个较为重要的节日中,中元节的位置,也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暂且来了解一番。
中元节起源
中元节,是我国古代传统四大鬼节之一。
我国古代信奉鬼神之说,人们一般认为,每一个离开人世的人都是去了鬼界轮回投胎。弥留之际,他们被牛头马面带走,喝了孟婆汤,踏上奈何桥,进入六界之一的鬼界地府。
然后在阎罗殿前,根据生前善恶功绩被阎王爷处置,该走的流程都来一遍,便可以选择踏入轮回之道,投胎转世重生。
就像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那唐僧就是金蝉子十世好人投胎转世而来,这才有了后来西天取经、重归仙界的故事。
而“鬼节”,顾名思义,就是“鬼怪之节日”,是一年一度地府的鬼魂们被人界所祭奠的节日。民间流传:七月半,鬼门开。也不是全无道理。
鬼节之一的中元节,固定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因七月中旬的中元节,所以民间还将七月称为“鬼月”。
据说从七月初一这天晚上凌晨开始,阎王爷便会命小鬼打开地府通往人界的鬼门关,让那些无人世亲朋供奉的孤魂野鬼前往人间享受香火与供奉,直到月末鬼门关闭,鬼月才算真正结束。
除此之外,其余三大鬼节分别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对此后文会有所提到。
“中元节”乃是道教说法,因为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所以民间一般还将这一天叫做“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具体的叫法各地区也是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比较正式的名字就叫做“中元节”。
除了传统民间说法,中元节,在佛教的记载中,就是著名的“盂兰盆节”。
据说,佛教《盂兰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看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尽苦楚,如处倒悬,他心下实为不忍,便请求佛祖为母救度。
释迦牟尼便告诉他,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众僧安居终了之日,设坛祭祀,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并念经超度,可使得其母解脱地狱之灾。
目连照做,后来果然得知母亲脱困,便对释迦牟尼更是信奉。人们根据这个传说,便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定做盂兰盆节,为祭祀已故亡灵。
而在梵文释义中,“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的意思。
节日习俗传承千年,自然也是有所遗漏。加之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中元节的祭祀礼仪,如今也是大相径庭。
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孝道,民间对这种祭祀更是看得比较重要,流传至今,其主要祭祀礼仪分为两类:直接上坟祭祖和不直接上坟祭祖。
而祭祀的时间,不可有误,更是重中之重了。
中元节祭祀礼仪
提起中元节的祭祀流程,相信很多人都略有记忆,因为直到今日,我们还是会在每年七月十五日祭祖。
首先第一种,上坟祭祖。
直接上坟祭祖的规矩,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上至天子皇家,下到黎明百姓,家家户户都这样,礼不可废。
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之间,一家族中男性为主,准备好冥币、白纸、黄表、香火等,于家中人丁齐备之时,前往祖先坟地,烧香、倒酒、磕头、鸣炮。
尤其是在烧纸的时候,某些地方还会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将纸钱留几张,再到十字路口烧掉。
寓意是,这些十字路口的纸钱是烧给孤魂野鬼的,希望他们拿了钱,可以不抢他们祖先的财物。
古人上坟祭祀祖先,主要表达的还是亲力亲为的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古人对礼乐规矩是非常看重的。
上坟祭祀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却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祭祀时间。古人为什么选择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作为祭祀的时间呢?这是因为,中元节上坟是为祭祀鬼神,而坟地的阴气是很重的。
一般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时间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祭祀,能保证活着的人不受阴气侵害,增加身上的阳气。
其次,是祭祀人员。一般来说,祭祀的都是一家族中的男性后生,尤其是壮年男性。而孕妇、病人、7岁以下的小孩子,都是不被允许去坟地的。
祭祀之人身上穿的衣服也大有讲究,大红大绿被视作不忠不孝,尤其是中元节这种白事祭奠,最好是穿黑色、青色这种庄重肃穆的衣服。
第三,就是坟地回来的人。有些地方认为,去过坟地回来的人,身上沾染了坟地的阴气,需要在进入家门之前跨过火盆,祛除邪气。而且,回来以后需要沐浴更衣,以免在家里留下阴邪之气。
除了这些以外,根据风水、阴阳大师的占卜,有一些命理比较弱的人,容易招致鬼神附身。最好还是不要一人前往坟地,需要身旺的人陪同。
白天前往坟地祭祖结束后,有些地方晚上还需要“焚香燃炮”、“吃鸭”、“祭祀土地”等。
焚香燃炮,顾名思义,在自己门外点香供奉,燃炮祭祀。
吃鸭是某些地方的风俗,寓意主要是,鸭子水中游,河灯普渡众生、祈祷平安。
祭祀土地,主要是为了秋季丰收。华夏是乡土里长出来的文明,对土地的敬重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神圣礼仪。
民间在七月十五日祭祖后,祭祀土地和庄稼。主要是将供品撒入田野,再取五色绳缠绕于农作物的穗子、果实之上,可得祖先护佑,避免灾害侵扰,以获秋季丰收。
这些,就主要是中元节第一种祭祀方式了,直接上坟祭祀。
而这第二种方式,就是不直接上坟祭祀的了。
古人所谓“天地君亲师”,对规矩、礼教是非常重视的。那么怎么会有人不上坟祭祀呢?
一种是因为地方习俗,而更多的,自然是因为游子在外,不得归家。
民间有些地方传言:“清明人找鬼,中元鬼找人”。也就是说,在中元节这天,阎王爷鬼门大开,已故亡灵是会自己找到家中来的,不需要后辈前往坟地指引归家。
所以这一日,鬼魂中有亲者归家,无亲者游魂,享受人间香火即可。不前往坟地的地方习俗中,人们会早早在家中摆上供桌,敬奉祖先。
而这个“敬奉”,自然也是不简单的。
首先,是在七月十四日的晚上,摆上香案,待到凌晨鬼门大开,祖先自然会来到家中接受供奉。之后,七月十五日,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都需要供奉茶饭,添香烧纸。
在七月十五日晚上,祖先离开之际,后人需要烧上“包衣”,送走祖先。
至此,这种不用去坟地,但是在家中祭奠的中元节仪式才算是彻底结束了。
而无法归家的游子,在中元节这一日的晚上,会寻找一个十字路口,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于路口,烧纸点香,虔诚祈祷。
中元节祭祀祖先的仪式是很重要的,但是祭祀时间更为重要,必须“准时”,不可早,也不可晚。而对于这个说法,大多都是民间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之情,是他们对已逝亡灵的追悼和不舍。
如今的中元节,更多是融合了佛家和道家七月十五日的习俗而来,只是很多地方早已经没有了古人那些风俗习惯。
历史的铅尘轻轻扬起,我们保持着对先辈的追悼,怀着古人慎终追远的传统哲学,以更为科学的生死观面对着这一切。
三大鬼节的规矩
如今,除了中元节,其余三大鬼节还有三月三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又分别有哪些祭祀规矩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三月三上巳节。千年文化流传至今,上巳节好像已经淡出了如今人们的视野。其实在古代,上巳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据说,上巳节有许多雅称:女儿节、情人节、踏春节、赶庙会日等。
根据古书记载,上巳节这天,人们会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更衣,然后来到水边祭奠祖先和神灵,以此祈求神灵保佑,驱散霉运。
那为何三月初三会有女儿节、情人节之名呢?这主要还是跟古代女子闺阁礼仪有关。
古人认为,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闺阁女儿是不能轻易出门抛头露面的。而三月三春来,万物复苏,可以作为她们出门游玩的一日,便将这一日定做女儿节。
很多闺阁女子会在这一天结伴出门踏春。后来,青年男女难免一见钟情,很多人都会遇到终身所爱,这一日就慢慢成为了古代的情人节。
只是经过后来的演变,人们认为,河水是阴阳两界的相隔地带。三月初三这天,鬼门大开,去世的亡灵会走出地府,从河中来到人间,接受家人供奉。
这就有了后来,人们三月初三上巳节乃鬼节,民众不要在河边行走的民间传说。
除了这些基本介绍,三月初三还有众多忌讳。
首先,当日祭祀,不得乱踩乱跳。这是因为,人们觉得祭祀鬼神之时,如若过于洒脱,招惹其不快,难免会带来神灵不满,厄运临头。
其次,上巳节不允许出行之人用头发盖住额头。古人认为,额头乃正气之光所在地,用头发遮住额头,会将此人好运遮盖,且阳气不足,容易招致鬼魂缠身。
第三,三月初三,最忌讳说“鬼”字。古人认为,上巳节乃鬼节,这一天全地府的鬼都倾巢而出,人间定是“鬼满为患”。如若在祭祀之时,口出不逊,提出“鬼”字,必然招致鬼魂不悦,引出麻烦。
民间传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也就是说,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只是这种说法乃古籍记载,关于轩辕黄帝到底生在何处,如今也没有什么具体说法。
除了上巳节,鬼节之一的清明节,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以来,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可谓典籍如烟。直到今天,人们虽然对上巳节鲜有耳闻,却无人不知清明二字。
清明,最先是来自于二十四节气。后来,因寒食节的缘故,逐渐有了祭祀祖先、礼敬先人之意。“清明”二字,是一个令人叹惋的故事。
据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因遭人陷害而出逃,一路颠沛流离,身边之人死的死,伤的伤。
这其中,有一人名介子推。在重耳饿晕将死之际,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用火烤熟给重耳充饥,二人乃生死之交。
十九年后,重耳谋定大局,夺回君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而此时的介子推向往江湖之远,早已隐居,不再卷入朝堂纷争。
晋文公想报当年之恩,便让他出山,他不肯。这时,有人出了一个主意给他,那便是放火烧山,三面围住,一面出口,逼迫介子推出山,之后再多加补偿。
就这样,晋文公放火烧山。谁知道,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介子推不曾出山。
等到火势熄灭后,他派人上山查看,这时才发现,介子推与其年迈的老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一同死了。
晋文公悔不当初,抱着尸体大哭。为纪念被自己烧死的恩人,便将此山推平,取名“介山”,并修筑祠堂以示祭奠。看着满山焦木,他下令,以后三月初三这一天,禁烟火。
后来,民间将这个故事口耳相传,禁烟火也逐渐变成了不吃熟食,只吃寒食。
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而在那个时候,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同一天。
如今的清明节,人们祭祀祖先,追悼先烈,虽说各地习俗雷同,但每个人身上所蕴含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提起这最后一个,便是寒衣节了。
寒衣节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只是如今也算凋零了。
十月初一,是冬天第一日,此后天气转寒。所以古人会在这一天,将冥衣烧给地府的亲人,以保他们冬天不会寒冷。
民间将此称为“烧寒衣”、“送寒衣”等。
当然,除了烧冥衣之外,人们也会烧一些香烛、纸钱等,各地习俗略有不同。
文化传承千年,传的不是规矩,而是感情。鬼节也好,神节也罢,我们所纪念的,永远都是自己心里那个不曾逝去的亲人罢了!
老人说:过寿不能在3个年龄过,哪3个年龄?你知道吗?
俗语,又称“常言 ”,如其名,就是那些流传甚广、简单易懂的话语,自古有很多俗语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与生活息息相关,涵盖的领域也很广泛。
今天要聊的话题,就不得不提这句常言:“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 。”
那么,这其中的“三不过 ”指的是什么?
想要知晓答案,我们先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寿文化”说起。
祝寿礼俗
古代民间对寿诞礼的重视程度很高,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庆贺仪式更为隆重。
发帖
寿诞之前的一个月,过寿之人的儿子向寿星请示后,便向亲友、同僚、门徒、佃户等人送出请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发帖”。
请帖的写法也很有讲究:右上角写“谨遵家严(或母)之名,于某年某月某日祝家严(或母)花甲(古稀等)之寿,谨备薄酒一杯,请先生(或母)赐教。 ”在右上另起一行写上“光临 ”二字,左下角一排是发布时间。
按照习俗,寿宴是万不可在寿辰之后举行的。
寿礼
比较隆重的寿礼,至亲、晚辈及受邀的人都要奉上贺礼,已出阁的闺女则要挑起礼包,除了贺礼之外,还要准备缝制衣裤鞋袜。衣服大多是天蚕丝 做的,象征着长生不老和长寿 ;凡是用来祝寿的东西,都得带着一个“寿 ”字。
寿桃 是寿礼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但如果生日不在桃子成熟的季节,也可以用面粉 做“寿桃”来代替。
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的寿礼,还会有寿联、字画等,像“松鹤图”、“福禄寿三星图 ”等。
寿堂
庆寿一般都是在寿星的府邸里办的,寿堂肯定是设在正厅 里,中间摆着太师椅 ;一张寿屏,红纸金字,挂在寿堂的墙上。
台门和正门上悬挂着彩球和彩带。寿堂张灯结彩,一根根大红色的寿烛上,雕刻着龙飞凤舞的“寿 ”字。八仙桌 上摆有寿面、寿桃、寿糕、寿酒、寿笋等五福。
桌子两边摆着万年青,松柏等。
祭祖
寿星的寿礼通常会持续三天。
在正寿日,寿星要穿上寿衣,破晓之时,便要请“长生菩萨 ”;到了中午,还要请“列祖列宗 ”。
在祭拜祖宗和长生菩萨的时候,还要燃放鞭炮和爆竹 。
拜寿
寿宴开始之后,乐队奏乐,寿星入座,亲友也依次入座。家中小辈按照辈分、亲疏、尊卑的顺序,对寿星进行“三跪九叩 ”的拜礼,口中还要说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 ”之类的祝词,并送寿礼。
寿戏
拜寿礼过后,大户人家还会专门请来戏班子,演寿戏庆祝。寿戏中的剧目多为传统的喜庆、欢乐和圆满,特别是戏尾往往以“大团圆 ”收场,以示吉祥。
而寿戏通常也是连演三天。
分寿
寿宴过后,主家要将寿面、寿桃、寿果等“长寿品”作为回礼,分发给亲朋好友,也他们共享天年。
旧时的“长寿品”大都是寿桃,寿面,寿糕,长生果,甘蔗等,而现在的寿礼则是方便面,蛋糕,花生,桃酥,巧克力,各样水果等。
说完了“寿文化”,那什么年纪的人才开始过寿呢?
花甲之年
在古代,人们对自己的出生时辰十分重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 ”,即以年、月、日为准,以“天、地、日、月、时 ”为支数,合为八个字符,称为“八字 ”,“生辰八字”在古代被视为与“命理”密切相关。
在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法 ”中,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按照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正好配一周为六十年。
这个被称为一个甲子,也叫花甲。 所以,古人到了六十岁,就是到了“花甲 ”的年龄。
人们相信,一甲子的寿命,就是人生命的圆满,六十岁之后呢,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是一件很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六十岁过得生日,被称为“花甲寿、六十大寿 ”。
当然,根据这“干支纪法 ”,还有“七十古稀,八十米寿” 的说法。
正如杜甫 在《曲江 》中所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的已经进入“古稀之年”。
“稀”,意旨稀少,说的是七十岁的高龄在古代不多见,享高寿不易,所以,古人便开始六十岁之后做寿。
三不过
寿俗中,还要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习俗。
第一,做九不做十。
古人有云:九为极,十为足 。任何事情都有满足的时候,满则溢,一旦超过十,就会有厄运降临。所以“十”这个字,就有了结束的含义,过整十的大寿,就像过了大限一样,非常不吉利。
而在古人看来,“九”这个数字有着好的寓意,与“久”同音,意味着生命长久,寿命长久,所以,“九”字很适合用于祝寿。
如六十大寿,都会提前一年来庆贺,俗称“做九”。
第二,过“坎儿”
在民间,人们通常把“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 ”这几年被称为“坎儿” ,一般都不会在这几年庆寿的。
远古文明的产物《易经 》中曾提到过,六为阴中之大者,如果是六十六岁的话,是阴盛阳衰的时候,古人在这个年纪会生不好的联想。
而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这句话也备受老人的关注。其实这个说法呢,是源于《河洛图书 》。
这本书籍记录着中国古代人对数字的尊崇拜。七十三,八十四就是从中河图五行中组合而成的 ,古人认为这两组数字是天地规定的寿尽之数 。
第三,父母在,不庆寿。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 ”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因为在古代,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都很落后,女子分娩就如同鬼门关走了一遭,所以这后半句的意思就是,比起自己的寿辰,但不如更好的感激母亲,是她给了你生命。
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开始延长。有些老人甚至都活到百岁之久。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若是家中有这等高龄的长辈,一定要更加爱惜,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会给后人带来福缘。
结语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们不仅时刻牢记父母的年纪,还要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短暂时光。
相关问答
【注意产厄是什么意思】作业帮[回答]就是说你需要注意一下产厄产厄,命理用语,表示女命有难产之象.现实中又称难产为产厄.产:专指女人生孩子.厄:灾、灾气.产厄带疾:产妇死于产厄带疾,古...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的来历与说法是什么?人生自古来,由于人们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所限,人的寿命,总体来说活的都较短,是客观存在。其实在哪个年龄段中死亡的人都有,古时能活到七十三、八十四岁这样...
损子息是什么意思?这是算命的用语,意思是有损后代的繁育的意思产厄,命理用语,表示女命有难产之象。现实中又称难产为产厄。损息子是算命的一种说法,意思就是有所损后代的意...
为什么很多人脖子后面都有一颗痣?传说脖子后的痣叫作苦情痣。去世的人在经过奈何桥的时候都要喝一碗孟婆汤,之后便会忘记前尘往事,但有一些情深义重的人为了和爱人来世再续前缘,在奈何桥头久久...
有什么好看的鬼故事?谢邀!我现场可以给妳来来一个鬼故事。说,有一小伙子,有一天回家很晚,都凌晨一点半左右了,但小家伙儿精神头儿却十足的很。这小子百无聊赖地居然惦记瞧瞧恐...